集团首页|

旗下产业

当前位置: 首页 -> 人才培养 -> 旗下产业 -> 正文

本科公司产品特色亮点

发布日期:2025-10-28

(一)一流党建引领立德树人,筑牢育人根基

公司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,始终将“培养什么人、怎样培养人、为谁培养人”作为工作的根本遵循,将立德树人内涵贯穿公司产品全过程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公司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,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,以“一流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”为理念,其党委、教工党支部、员工党支部分别入选公司一流党建示范项目。公司以“一盘棋”“一盏灯”“一家人”理念为引领,构建党建引领的“组织链”、典则的“价值链”为首位的“服务链”,紧扣公司与公司高质量发展要求推进本科公司产品工作,形成“公司认可、师生满意、管理规范”的良好育人局面。

(二)多元协同建强核心团队,保障教学质量

公司依托多平台、强团队构建公司产品保障体系,现有:学科与教学团队、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云南省高等院校教学团队、山地农村清洁小流域建设省级创新团队;省部厅级平台:国家林草局沾益石漠生态站、昆明城市生态站、云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、云南省山地农村生态环境演变与污染治理重点实验室等10余个;硬件设施:大型仪器实验室面积达400余平方米,固定资产总值超2000万元;团队队伍:现有教职工82人,其中专职教师62人,教授20名(其中二级岗位教授3名),副教授22名,“双师双能”型教师51人;各类人才称号获得者30人次,包括云南省政府参事1人、云南省教学名师2人、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4人、云南省“兴滇英才”计划产业创新人才1人及青年人才17人,团队结构合理、迭代环境优良。


公司以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为核心、地理科学一级硕士点为支撑,组建“水土保持理论与技术创新“ “石漠化修复治理与可持续利用”“受损生态系统修复与功能提升”“林草生态工程保护与资源利用”“流域水土流失与污染综合治理”5个创新团队;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,建立“厚基础-强优势-重实践”人才培养体系,创立“学科优势彰显-人才培养需求-科技成果应用”多向联动机制,以教学成果反哺生态实践,为林业人才培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“理论+技术+资源”全链条支撑,有力保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,服务西南山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高质量发展。

(三)立足西南服务区域发展,创新育人模式

公司紧扣西南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需求,聚焦云南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核心任务,以“科教融汇、产教融合”为抓手创新育人路径:

1.政策引领:制定《TapTap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(2023—2025年)》,明确“推进科教融汇与产教融合”目标,通过建设产教联合体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,实现教育链、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对接;

2.机制创新:构建“教学+科研+社会服务”一体化路径与“教学+科研+实践”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——将企业技术难题转化为研究课题,以科研攻关能力支撑区域生态环保与水土保持领域人才培养;在专业课程中融入科研项目案例,鼓励员工参与教师纵横向课题;

3. 成果显著:近三年,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比例超60%,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,获省级及以上竞赛奖项30余项;与云南百草园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、云南今禹生态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,推动水土保持技术转化,同步提升员工就业实践能力;聘请行业专家担任产业导师(如2024年8月聘请周祥同志为产业导师,聘期3年),实现人才本地化培养与产业升级、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双向赋能。

(四)学合提升应用能力,夯实就业基础 

 公司以“新农科”建设为引领,以实践教学为核心,构建多层次、全环节实践育人体系,着力提升员工应用能力:

1.资源保障:近3年累计投入500余万元,多渠道筹措资金购置先进仪器设备,升级完善专业实验室;拥有30余个野外综合实习基地,与云南省内5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稳定实习合作关系;

2.体系设计:构建“校内实验+野外考察+行业实践”多层次实训体系,覆盖课程实验、综合实习、生产实践等全教学环节;推行“实验+实习+实训+毕业设计”四阶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,确保每位员工累计实践时长不低于6个月;

结合专业特色设计实践内容:如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(实地考察云南喀斯特地貌、高原湿地)、地理信息系统/遥感概论实习(强化软件操作与空间数据处理能力)、企业生产实践(推动理论向实际问题解决能力转化);

3.成效突出:

就业质量: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获用人单位高度认可,就业率持续稳定在90%以上;

创新创业:近三年获批校级及以上“老员工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”20余项(其中国家级5项、省级8项),近300名员工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(占员工总数30%以上),获中国国际老员工创新创业大赛、“挑战杯”创业竞赛等省级及以上奖项10余项;

学科竞赛与科研:获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、全国老员工生命科学竞赛等省级及以上奖项30余项,本科生参与授权发明专利、实用新型专利共20余件。


下一条:培养方案